L 研究动态
Listing
联系我们 | contacts us
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电话:010-62289263      
邮箱:ccie@cufe.edu.cn      
传真:010-6228926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CCIE)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经济学家撰文力挺蚂蚁金服:马云不是垄断,国有银行才是垄断

2020-11-12 10:14      文章来源:财经重磅

   

应对马云多一些包容——给朋友的一封信    

刘纪鹏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  

我们讨论的是马云靠大数据分析来判断每家电商的商业信用,辅之以黑名单制度,这是金融科技在现代金融中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这和银行当铺抵押式风控是一回事儿吗?蚂蚁金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几亿笔贷款坏账率只有1.23%,比我们办了几十年的大银行坏账率还低,没要国家一分钱资本金,马云到底靠的是什么?  

阿里巴巴通过在网上信息披露消费者的好评和差评决定商户的生命,让每个电商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信誉,马云不仅干着金融科技的模式创新,而且改变着中国人对信用这二字的价值理念和商业文化创新。卖假货、做假账、当老赖在互联网金融科技面前没有容身之处。  

那些所谓的P2P能和蚂蚁金服相提并论吗?他们有蚂蚁金服这样的科技金融手段控制风险和大数据分析吗?把马云简单比作P2P,这话出自不懂金融的人,出自将被金融科技创新革命打掉铁饭碗的人之口还可理解,但是出自一些专家学者之口,不可思议,今天靠商业银行巨无霸,搞贷款垄断的中国传统间接金融模式,可以不改革创新而继续吗?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模式问题还少吗?中国要实现从目前以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货币金融向以资本市场为主的资本金融发展为什么如此之难?股市为什么就起不来?靠中国这样的股市能与一统天下的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模式交相辉映吗?  

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为什么融资难?融资贵?中国的普惠金融为什么搞不起来?尤其是在农村,印度尤努斯的联保普惠金融能有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和蚂蚁金服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信用依托相提并论吗?说马云是掌握了科技金融时代工具的中国尤努斯并不为过。  

马云和蚂蚁金服正在干着人类前所未有的大事业,马云不过就是一个英语老师,为什么他一出手干互联网平台,首先打垮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创新了现代的物流配送方式,当年商业这个产业里多少人骂他呀?他导致多少商店破产售货员失业。可科技革命引导新兴产业的诞生的规律就是这样,任何人都抗拒不了,最终只能在金融科技革命中大浪淘沙。  

他和马化腾干了互联网的金融支付平台,中国人今天可以骄傲地对全世界说,我们现在出门不用带现金了。中国领先于世界互联网金融了。  

我们今天引领世界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商业,商业大数据创新,现代物流创新,还有高科技的5G,这些不都是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任正非杀出来的吗?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创新精神和冲动比国有企业强,这一点没人否认吧?  

今天的中国能够在世界上引领新商业模式和高科技的,恰恰是5G和互联网金融支付以及现代物流配送这几项技术。马云代表的是科技金融革命的潮流,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难以阻挡,但这也正是马云被灵感冲昏头脑,政治上不成熟讲话的革命意义所在,因为创新从来都不是由成熟者推动的。  

无论是金融官员还是商业银行家们批评马云都可以理解,因为又有人和产业要被革命了。可我不理解,像您这样的哈佛博士,在华尔街干了多年的海归人士,居然也在这里像我们的商业银行家一样集体以大象自居,容不下马云。从当年市场经济革命者变成了今天的保守者,原因究竟何在?  

现在谈蚂蚁金服的垄断问题,言之过早。现在就批判他垄断,过于草率,会把中国科技金融革命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哪个企业的发展不想垄断?形成规模经济呢?况且马云想垄断的地方,也都是传统商业银行不愿去的地方,我们常说来自竞争的繁荣,可竞争的前提是其主体——企业都想拥有市场占有率,形成垄断,想垄断是竞争的源动力。我真希望马云下一个想开辟的战场,是建立在互联网农户电商基础上的农村金融,这难道不是互联网金融和国有商业银行互补的领域吗?马云到这些领域去,存在对我们的战略领域和国家竞争力会造成威胁吗?  

今天中国最大的垄断是行政性审批垄断,而绝不是经济垄断,这一点我也得说说,中国还没到批判经济垄断的阶段,尤其是批判马云代表的新经济普惠金融基础上形成的规模经济。要让蚂蚁在资本市场上先出生,再长大一点,我们再限制他不迟,在法治市场经济中,我们分分钟都可拆分它。普惠金融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垄断难、拆分易,这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蚂蚁刚刚出生,人们就担心他长大会干坏事、当坏人有点儿不合情理。  

再说了,即便反经济垄断,也是我们法学教授的事,法大13个院一半以上名字上都有法字,你们也给我们留点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吧。否则什么问题都是落在你们后面,如何为法治市场经济做贡献,拜托你们几位别砸我们的“饭碗”。  

我们在批评马云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何从昨天推动市场经济中的革命者变成了今天的保守者?值得深思,人老了就保守了,主观了,看不惯新生事物了。  

关于巴塞尔协议,都是发达经济体搞出来的,当然会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巴塞尔协议搞了这么多年,中国的商业银行都以此为标准,照搬照常,可问题少吗?风险少吗?借鉴国际规范,必须建立在中国国情和金融科技时代来临的基础上,这才无愧于中国人的聪明和才智。  

面对金融科技革命,我们有更好的商业大数据分析和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黑名单制度,才适应了金融科技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巴塞尔协议做贡献提供新思路,在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我想这才是中国人面对西方制定巴塞尔协议的革命性创新,才有可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共建提供宝贵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四十年中国改革的经验证明,中国绝不是俄罗斯,三个代表理论决定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与党肝胆相照,而且也只肯只能做胆不会做肝,因为中国人在革命和改革事业中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肝必不可少,胆出了问题可以随时割掉。  

在金融科技领域,也和5G科技领域一样,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事实。马云不干,马斯克也会干,阿里巴巴不干,亚马逊也会干,中国应为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蚂蚁金服代表了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科技创新的方向,马云是中国金融模式的探索者,这和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缺少对西方模式的挑战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我们的商业银行都有阿里巴巴这样的把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创新理念,难道就真的干不过蚂蚁金服吗?我想只要给我们的国资银行有更好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匹配,我们的国资企业家一定能比马云干得更好,比蚂蚁金服干得更出色。  

中国人在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上,蚂蚁金服正在探索的中国新金融模式。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不引领,其他国家也会争先,基于此,我们应该对马云上海外滩年轻气盛不成熟的讲话多一些包容,对蚂蚁金服发展的限制手下留情。  

2020年11月5日  

   

马云不是垄断,国有银行才是垄断  

张维迎  

许多人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政策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但我想强调的是,反垄断法执行当中面临的挑战,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数字经济之前就存在。其原因在于,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基础是错的!
一、美女村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讨论竞争和垄断的概念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语言腐败的文章。语言腐败,简单地说,就是冠美德以恶名,或冠恶行以美名。在我看来,“垄断”这个词就是语言腐败的一个典型例子。
   “垄断”(monopoly)一词在英文中最初是指什么?是指从王室获得的特许经营权,最具代表性的是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特许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这个特许的公司被授权独家经营英国与印度及远东之间的贸易。简单地说,垄断就是官方授予的排他性生产和(或)经营某种产品和服务的权利。这就是垄断的原初含义。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反垄断法》,就是禁止这样的特许权(专利权除外)。但后来垄断的概念慢慢演化到今天,在经济学里成为一个技术性概念,就是按照一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和市场份额来衡量垄断。垄断成了一个锁链,套在谁身上谁倒霉。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概念的荒谬,让我给大家讲一个寓言。这个寓言说的是,一个村民拣了一张画,画上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也不知道是谁就贴在墙上。村民委员会主任看了之后就说好漂亮,再看自己村里的女孩子,就感觉都奇丑无比,马上就商量要给村里的女孩整容,然后就成立了甄别委员会,哪个女孩子需要整容,哪个部位需要整容,都得制定一个标准。但是有了标准还得有人执行,于是又成立了一个整容医疗队,然后就整啊整,整到最后许多女孩子容貌都变了,看起来比原来漂亮多了,但是她们不敢笑,因为一笑脸皮就崩了,整过容的女孩子许多其他功能也没了,还有一些女孩子被吓跑了,有些夫妇不敢再生女孩了。整容完本村的女孩子,村民委员会主任仍然不罢休,看到过路的女孩子也要拉住给整容,搞得没有女孩子敢路过这个村子了。
   这虽然是个寓言,但它很好地反映了我们在反垄断法推进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个痛点。所谓的“反垄断专家”,就是故事中的村民委员会主任或甄别委员会成员。在反垄断案中,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出什么是“美”(“有效竞争”)的标准,什么样的企业该整容,还要告诉操刀的官员和法官们怎么整。
   现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和挑战是,如何在推动竞争与保持创新活力之间求得平衡?这实际上是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观察之间矛盾的反映:一方面,按照经济学理论,竞争是好的,垄断是坏的,你要促进竞争,就要消除垄断,限制大企业;另一方面,现实观察表明,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通常也是有一定“垄断”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创新,因此,要保护创新就要允许企业保持垄断。这个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就是经济学本身关于垄断和竞争的概念有问题。
   主流经济学关于竞争和垄断的定义是错的!
二、市场竞争是一个过程
   主流经济学把市场理解为一种状态,但真实的市场是一个过程。状态和过程的区别非常重要。打一个比喻来讲,主流经济学家理解的市场是一张图片,而真正的市场是一个连续剧。
   用静态均衡理论来观察动态的商业世界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按照主流经济学的分析,产品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是最有效率的。但这个理论完全没有考虑产品是怎么来的。在市场上,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特定企业创新的结果,但经济学上讨论价格的时候,我们假设所有产品都是事前已经存在的,每个企业只是选择生产了一定数量的产出而已,并没有创造产品本身。在这样的假设下得出的社会最优定价理论,完全是误导的。
   以视窗操作系统为例,如果我们在2000年左右看这个产品,它已经在那里,我们会认为微软是一个万恶的垄断者,因为它的售价高于边际成本,一定给社会带来净损失。但是视窗操作系统是比尔·盖茨所领导的微软创造出来的,在微软之前,没有这个产品。如果必须按边际成本定价,这个产品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按边际成本确定的价格根本不可能补偿它的研发成本。主流经济学的最优价格理论使得人们不是去指责不生产产品的人,而是指责给我们提供了如果没有他们这种产品就不存在的人,理由仅仅是他们索取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如果所有产品真的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我们现在消费的绝大部分产品根本就不会存在,人类恐怕仍然生活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出来能在市场上销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能否成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一个新产品能够按照边际成本价格生产出来。但是我们的静态经济学理论不考虑这一切,简单地把价格与成本的差异当作垄断利润(其实是企业家利润),让我们误以为没有这个垄断利润的话消费者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产品。
   真实情况是,如果没有这个所谓的垄断利润,我们几乎不可能买到任何新产品,而今天的老产品也不过是昨天的新产品。比如说,瓦特从1765年开始研发蒸汽机,1769年申请到专利,1776年生产出第一台蒸汽机,到1786年他的蒸汽机才开始盈利。这20几年期间没有利润,但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他的第一个投资人罗巴克1773年就破产了。如果当年的英国政府要求蒸汽机必须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的话,瓦特的蒸汽机恐怕从来就不可能存在过!
   经济增长来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通过创新和创造来开拓新的行业和市场,获取企业家利润。如果我们了剥夺企业因为创新而获取的垄断利润,那么企业家的创新功能就不会出现了。承认垄断利润的存在是促进创新的前提。这是另外一个我们应该对反垄断法保持警惕的深层原因。
三、竞争还是垄断,与企业数量没有关系
   前面我已经指出,传统经济学有关竞争和垄断的概念是错误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定义竞争和垄断呢?
   在我看来,市场竞争的本质不外乎两点:1)自由进入,没有任何靠暴力或武力阻止进入;2)不受政府和任何组织施加的保护和歧视。简单地说,自由竞争就是没有政策和法律来保护一部分人同时歧视另外一部分人。反之,任何靠强力阻止别人进入一个行业,或者用法律和政策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歧视性对待,就是垄断!
   举例来说,当年伊丽莎白女王特许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在印度的贸易。这个特许权实际上是对别人的一种歧视。我们现在实行的许多行业准入限制,也是垄断。
   一个市场究竟是竞争的还是垄断的,与企业的数量没有关系。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个行业即使只有两家企业,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这就像政治选举一样,2016年川普和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两个人之间也打得死去活来。即使市场由一个企业主导,只要市场准入是开放的,也不构成垄断。像微软这样的企业,虽然曾经拥有强大市场力量,但因为软件业没有准入限制,我们也不用担心。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垄断一定是来自于权力机构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和歧视性对待。当权力机关动用强力(法律和政策)来为一个或者多个企业保留全部市场或者部分市场时,垄断就产生了。比如基础电信行业,政府只允许三家国有企业做,其它企业不能做,垄断就产生了。类似地,银行业也是这样。只要有准入限制,垄断就产生了。类似的强力手段包括许可证、专营权,还有税收和信贷优惠、财政补贴等等。
   按照我上面定义的垄断,那么,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垄断,一清二楚,这样法院判案的时候不会有歧义,前面讲到的价格测试也不需要。你只需看有没有准入限制和特权保护就行了。没有这些东西,那它就不是垄断;有这些东西就是垄断。
   传统的垄断定义只看企业的市场份额,不看这个份额是如何形成的,把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导致的市场优势与政府保护导致的垄断地位混为一谈,必然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上我跟移动公司的一位副总争论,他说他们不是垄断,阿里巴巴和腾讯那才叫垄断。按照标准的经济学定义,他没有错!因为确实移动公司的市场份额远没有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各自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凭什么他们不是垄断我是垄断?以此来看,反垄断首先要反的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民营企业。这里的问题就出在垄断的经济学定义。按照我这里的定义,阿里巴巴不是垄断,腾讯不是垄断,因为它们都是市场竞争出来的,你有能力你也可以做,你做这个产品没有人禁止你;但中国移动是垄断,中国工商银行也是垄断,因为没有政府的许可,你不能进入它们所处的这些行业。
四、网络平台也没有自然垄断
   接下来我稍微说一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市场,经济学家叫双边市场或者多边市场。双边市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网络效应,也就是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直接网络效应过去也存在,比如传统电信业就有网络效应,电话用户越多,每个用户得到的价值就越大。但在双边市场上,一个交易平台,既有买方和卖方,有交叉(间接)网络效应,卖方人数越多,平台对买方的价值越大;同样,买方人数越多,平台对卖方的价值也越大。如滴滴打车这样的网约车平台,参加的司机越多,打车越方便,乘客获取的价值越高;愿意打车的人越多,司机加入这个平台的价值也就越高。这就是所谓的间接网络效应。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具有直接和间接网络效应的市场一定会形成自然垄断。原来我们所说的公用事业,如煤气、道路等都属于自然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具有高固定成本投入和低边际成本的特征,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讲,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节约固定成本,应该由一家企业来做,准入限制是必要的。这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实自相矛盾。仔细想想,如果真存在自然垄断的话,政府不用限制也只有一家去做,何必劳你大驾?人家已经早你一步做了,哪怕比你只能大1%,成本也比你低,你进去就死定了,谁那么傻明明看到自己要死还往里冲?
   所以说自然垄断假说和政府的准入限制是矛盾的。一个行业如果真是自然垄断,就没有必要实施准入限制;反之,需要实施准入限制,就说明它不是自然垄断行业。像电信业这样的行业,政府只允许三家国有企业做,这实际表明它不是自然垄断行业。
    当然你也许会说,即使自然垄断行业,如果政府不限制准入的话,可能傻子企业不理性就进去了。但如果我们假定企业家都不理性的话,不仅自然垄断行业,所有的市场都应该有准入限制。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政府比企业家更理性的,毕竟政府也是由人管理的。
   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企业都具有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台市场的特征,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还是国外的谷歌、脸谱、亚马逊等等,都是多边市场平台。如果我们不改变前面讲的经济学关于垄断和竞争的定义,或者说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误导性理论的话,我们对现在的反垄断政策就仍然只能是表面修修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竞争靠得是企业家精神,不是反垄断部门
   采用我刚才定义的自由竞争,只要没有强力实施的准入限制,平台市场不会导致任何所谓的“垄断”---借用传统的概念讲,就是不会导致持续的市场垄断。这个“持续”,我指的是只要没政府的反垄断措施就可以存在下去。不会那样的!
   为什么?因为自由市场总是存在充分的竞争,总是有企业家试图发现新的机会,用创新的方式推翻现有的统治者,自己想办法坐到老大的位置上。除了不断创新,谁也没有办法稳坐钓鱼船。你看看历史都是这样。
   运河看上去是典型的自然垄断。1759年之前,英国没有人工运河,但到1789年,英伦三岛上运河星罗棋布。英国运河是谁修的?全是私人修的。你说是公共设施,但人家私人企业家愿意修,这不挺好吗?但运河的好日子也就几十年,很快铁路就出现了。有了铁路的竞争,运河不要说赚取垄断利润,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最后只能变成旅游观光线路。
   铁路从一开始竞争就很激烈,1840年美国有300多家私人铁路公司,最后经过兼并重组,就剩下几家了。但铁路的好日子也不长,它的真正竞争者是谁?是公路运输。1886年德国企业家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铁路运输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后来又有了飞机的竞争。
   更近一点的例子是计算机行业。1945年IBM公司生产出它的第一台计算机,但根本没有办法投入市场,因为那个时候真空管成本太高,一直到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发明之后,计算机才有了商业价值。1960年代,IBM几乎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按照标准的经济学定义,绝对是一个垄断者。但没过10来年危机就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开始挑战她的垄断地位。
   几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也曾取得所谓的垄断地位,但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生产出微处理器之后,很快个人计算机(PC)就出来了,曾经主导微机市场的公司没有一家成为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主导厂家。当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风靡起来的时候,IBM想奋力直追,着急之下就找比尔·盖茨给他们生产软件,与微软之间的合约从根本上摧毁了IBM及任何生产厂家垄断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可能性。从此之后个人计算机变成一个组装产业了,谁都可以生产,竞争异常激烈。个人计算机市场上一些曾经名声显赫的厂家,现在都倒闭了。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担心一个市场被某个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的企业持续垄断,真是杞人忧天。摧毁IBM“垄断地位”的不是美国商务部的反垄断官员,而是市场竞争,是新的企业家。即使美国政府当年不对IBM进行反垄断调查,不花那么多钱,计算机市场会坏到哪去?不会坏到哪去。
   还有千禧年期间针对微软的著名的反垄断案,这个例子非常典型。从1990年代初起,美国司法部(负责反垄断执法)就开始关注微软这个大个头,后来出现了浏览器,微软把自己的浏览器向用户免费提供,结果被指控为捆绑销售,违反了反垄断法。这个案子大量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有参与了,有支持也有反对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杰克逊法官判决微软违反谢尔曼法,要强制微软分拆成两个公司,一个生产操作程序软件,另一个生产其他软件。但联邦上诉法院又否决了这个判决,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和解协议,不再要求拆分,只要求整改。
那又怎么样呢?1998年谷歌出来了,而美国司法部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也就是1998年。微软很快就被谷歌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很多其它公司,像亚马逊、facebook 都可以提供搜索。美国司法部担心微软免费提供一个新的产品,这样的捆绑销售会使得新的竞争者不可能出现,从而损坏消费者的利益。但事实证明,所有这些担心多是多余的。
   同样的,今天很多人也担心腾讯和阿里存在类似的问题,我觉得不需要担心。我们不要按我们自己的想象来判断未来,认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世界就不发生,就只有马云和马化腾这两个寡头统治世界。真实世界的变化可能会快到超过你我的想象,你现在对微信不满意,支付宝那边就可能有微信一样的东西。其它的竞争对手也会出现。如果在位者真能靠优势地位垄断市场,那根本就不可能出现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这样的巨头。
   自由市场上,竞争总是存在的。马化腾在忙什么?马云在忙什么?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可以大到高枕无忧了,我现在占这么大的市场份额我就可以游山玩水了。那不可能,除非政府规定不准其他人再做交易平台了。创新是不可预测的,半路上总会杀出个程咬金。
、谨防反垄断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伞
   很多的例子表明,反垄断政策名义上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些生产者的利益。很多时候反垄断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变形,像欧盟反垄断机构没事干就拿着放大镜在到处找目标,一会调查微软一会调查谷歌,其实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布鲁塞尔养活那么多人是干什么?就是为自己创造工作!我们知道工会为什么会组织罢工,就是因为要不然工人会觉得你没有什么用啊!好多的反垄断机构也是这样,不折腾就表明它没用,所以它就不断地折腾,不断地找新的调查对象。
   总结一下,我的核心观点是,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基础是错误的,新古典经济学讲的竞争不是真正的竞争,新古典经济学讲的垄断行为多数恰恰是竞争的手段。真正的自由竞争是自由进入和没有强力保护或歧视,与企业大小和数量无关。只要存在自由竞争,特别是自由准入,就不必担心产生所谓的垄断。唯一要反的垄断是强力施加的垄断,也就是部分企业享有的特权,包括像准入限制、特许权、财政补贴、融资优惠,等等。
   当然,我今天讲的主要是经济学的问题,反垄断其实有好多不属于经济学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人本身就有妒忌心,看到别人做大了就不舒服,看到明星出丑闻很高兴。再有一个我们都不希望个别的企业耀武扬威。现在我们有些企业很讨厌,太任性,要通过舆论批评他们。这也是反垄断法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有政治家也担心,这家伙钱太多了,会不会干预政治?所以要不时地敲定他一下。